東南亞地區網絡新聞業的發展

作者:Judith Clarke

東南亞地區網絡新聞業的發展

新聞實踐

2021-07-10 21:21

二十五年前,東南亞地區的媒體在很大程度上都掌控在政府及精英階層手中,其報道的範圍通常也比較狹窄和沉悶。不過隨著數碼網絡普及到偏遠的角落,企業家精神在這些地區的不斷發揚光大,獨立的網絡媒體應運而生,並開始挑戰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在投資資金,撥款、捐款以及各種網絡支付渠道的資金支持下, 通過富有吸引力的網站和社交媒體吸引龐大的網絡用 戶而且更受歡迎。在區內許多地方,主流媒体都已處於被邊緣化的狀態。不過,現在這些媒體老手正在網絡世界裡奮起直追,與網絡新貴初創企業競爭並在某些情況下與他們聯手甚至取代他們。


印尼獨立網媒業興旺

 

印尼是一個展開討論的好例子,該國一直以來是東南亞地區中企業家精神最濃厚的經濟體之一,而且新聞業也相對自由。在總統蘇哈托統治下的三十年裡,媒體受到嚴格限制,大多數媒體的所有權都控制在蘇哈托 家族和親朋好友的手中。1998年蘇哈托被迫下台之後,儘管該國廣電業仍然控制在精英階層手中,並逐步發展成或並入主要財團,但報刊也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開放。1998年創建的網站Detik.com,其實就是被禁報紙Detik的網絡再生版,而且該網站的發展也令人眼前一亮。

 

與此同時,印尼也成為區內資本投資中心,並誕生了快遞服務商Go-Jek,電子商務平台Tokopedia和旅行裝專門店Traveloka 這樣的「獨角獸」企業(市值均超過10億美元)。數字化變革也為該國超過2.5億的的人口中開闢了巨大的新受眾群,獨立的新媒體平台更成為投資者 趨之若鶩的熱門目標。外來投資者紛紛湧入印尼,其中 包括日本的軟銀集團、泰國的Charoen Pokphand集團、新加坡媒體控股集團(MediaCorp)及East Ventures 團、德國的貝塔斯團 Bertelsmann)、      專業投資者Media Development Investment Fund North Base Media等等。最近,中國的字節跳動公司收購了印尼的新聞手機應用平台Baca Berita

 

而很快,印尼本地的媒體集團也紛紛加入戰團,印尼Trans媒體集團在2011年收購了Detik.com,使其成 為該集團旗下媒體資產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旗下高級職員自己創立的網絡媒體平台)。印尼Djarum集團的網絡投資部門 GDP Venture,投資了針對千禧族用戶的媒體網站IDN Media,並收購了另外幾家獨立網絡媒體。Emtek媒體集團則把娛樂網站KapanLagi Network及其旗下兩家子公司變成囊中物,而Emtek集團本身已擁有各類門戶網站。蘇哈托家族的寡頭集團也進軍媒體行業,其中Aburizal集團擁有Visi Media Asia Group 旗下業務包括電視台,兩份日報和網絡新聞新聞業務。

 

在印尼,許多獨立媒體在投資者注資後倖存了下來,其中部分已擁有完整的媒體平台,如IDN集團旗下已有一整套媒體平台,Arkadia Digital Media(其旗艦平台是由Detik.com前編輯領軍的新聞網站Suara.comIDN還於2018年進行了首次 公開募股。其他包括協作式社區平台Kumparan和調查機構Tirto.id(兩者均由前Detik.com員工創立),數據新聞專業網站Katadata 和女性網站Magdalene。企業家精神已成為印度尼西 亞的主流,總統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還任命了快遞服務商Go-Jek的創始人擔任政府內閣部長,以及 另外兩名當地初創企業負責人擔任其特別助手。然而,在大量的投資之後,印尼媒體市場已經飽和,這使立場 保守的商業財團佔據了強而有力的市場地位。

 

新加坡網媒業限制較多

 

新加坡是東南亞地區內另一個企業型的經濟體,該國的電子商務網站Sea已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已經達到1000億美金。另外還有專營叫車服務的獨角獸企業Grab,以及目前已納入中國企業阿里巴巴旗下的另 一家電子商務網站Lazada。但是新加坡最強勁的企業是那些「與政府相關的企業」,這類企業本身既經營業務,同時也是投資者–不過,他們很少投資當地的獨立媒體,而當地的大部分主流媒體則自1970年代以來就 被小心翼翼地納入了政府控制中。

 

新加坡這個富裕的國家很早就開始發展互聯網,從1990年代初開始,當地的博客和網絡論壇上就開始不斷湧現出各種言論,以至於在1996年,政府將互聯網 的發展扼殺在搖籃裡。新加坡政府建立了一個系統,讓任何提供內容頻道 (ISP)或為其提供網絡平台的人 Internet內容主機或ICH)負責阻截任何違反新加坡 互聯網行為準則(ICP)的內容。互聯網行為守則(ICP) 包含一些列要求維護公共秩序或民族和諧的籠統的條件。任何具有政治內容的網站都必須進行註冊,從而導 致敢言且極受歡迎的網站Sintercom的關閉,因為該網站不願進行注冊審核。

 

這一舉措有效地將新加坡的媒體業務牢牢地重新掌控在政府手中。但近期新加坡政府對網絡媒體的管制有所放鬆,尤其是在2011年大選之前,當時執政的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 很有信心自己會獲勝,但由於人民行動黨在選舉中只是取得微弱多數議席,導致執政黨隨後採取了限制數字媒體的進一步措施,特別是那些涉及政治議題的媒體平台。不過,有跡象表明,新加坡的獨立網絡媒體也可以賺錢。當新聞網 The Real Singapore因違反ICP規則而在2015年遭 關閉,其老闆因煽動叛亂罪名成立而入獄時,才發現這 家網站的盈利情況一直不錯。不過,新加坡一些舊的法律如誹謗等,以及諸如2019年生效的《防止網絡虛假信息和操縱法》(又名POFMA)之類的新法律,被認為是用來對付網上的各種批評聲音,而且還產生了寒蟬效應,因此可能阻止了對新加坡獨立媒體的大規模投資意欲。

 

不過,還是有三個新加坡媒體平台已經成功獲得了投資者注資。其中之一是技術 資訊網站Tech In Asia,它獲得了來自本地和國際投資這的1700萬美元資金支持;另一個是經營家長雜誌的Tickled Media 該公司從GLC和本地及區域投資者那裡獲得了1100萬美元的投資額,而提供初創支持的專業資訊平台e27也得到了350萬美元的投資。而一些更小的網絡資訊平臺則通過小心翼翼地回避敏感問題而逐步壯大,例如MothershipThe Smart Local (其內容已延申至新聞, 女性和食譜等時尚生活內容平台的經營狀況都不錯—它們甚至還獲得政府的撥款和其他支持。同時,具有高科技意識的政府媒體也改善他們的表現,使本身的媒體平台更具現代化。

 


馬來西亞網媒獨樹一幟

 

和新加坡一樣,馬來西亞在互聯網到來之前也只有政府控制的媒體,不過,表現形式有所不同,該國的報紙和廣播電視都掌握在與執政聯盟中各黨派相關的公司手中。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總理馬哈蒂爾·穆罕默德 (Mahathir Mohamed) 希望該國成為技術領先者,於是承諾不會進行網絡內容審查。因此,和新加坡不同的是,網絡空間成為了獨立媒體平台盛行的地方,這一趨勢自九十年代末期馬哈蒂爾與他的副手安瓦爾·易卜拉欣 (Anwar Ibrahim) 交惡后進一步加深,許多反對派的網站也應運而生。其中之一是於1998年創辦的網站Malaysiakini,該網站從MDIF和其他投資者那裡獲得了國際投資。儘管它對於政府來說如同梗在咽喉中的一根刺,但它已成為該地區生存時間最久的獨立網絡平台之一。

 

馬來西亞反對派的存在,確保了網上獨立媒體在強大法律約束之下仍能繼續蓬勃發展。於是,在總部設在倫敦、並由一位馬來西亞出生的記者主理的媒體網站《砂拉越報告(Sarawak Report)》的帶領下,許多網站都在2009年勇敢地揭露了9時任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拉扎克(Najib Razak)在掠奪數十億美元公帑的“一馬公司”(1MDB)投資基金中所扮演的角色,其中也包括Malaysiakini網站。這使納吉布企圖使提出批評的媒體噤聲的努力是徒勞的, 而他在2018年大選中敗陣,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其醜聞的廣泛報導。

 

與新加坡相比,馬來西亞的媒體選擇較多,但獨立網絡媒體更像值得投資的生意,但絕不是賺大錢的搖錢樹。因此,媒體投資者很少來自海外,而大多數來自馬來西亞本土。馬來西亞的市場規模較小(人口只有3200),而且人們使用四種主要語言以及許多較少人說的方言。另外,與政府有關聯的媒體,儘管其地位因為政府的更迭而有所動搖,但也已開始發展更有活力的新媒體,例如隸屬於傳統媒體公司旗下的新聞調查平台R.AGE,以及其他一些由主流媒體創建的的網絡內容平台。

 

泰國網絡空間自由度較大

 

在泰國,廣播電視一直都是在政府和軍方的掌控之下,只有少數是例外的。相比之下,泰國的報業的自由度要大得多,但也同樣掌握在利益集團手中。19902000年代的民主政府,開放了網絡媒體業,而在2000年當選的總理他信西那瓦(Thaksin Shinawatra)更是一位電信大亨,但在他信於2006年遭罷免後,政治分裂導致了極大的社會分化,最終導致了軍政府的重新掌權,並加大了對獨立聲音空間的限制。泰國媒體面臨著一系列法律的限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冒犯君主罪」(lèse-majesté law),該法例禁止對泰國國王的批評,還有《 2007年計算機犯罪法案》,旨在制止互聯網詐騙案,但實際上是用來打擊人們在網上大言不慚的行為。這兩項法律的處罰都非常嚴厲,並且經常用來針對博客主,新聞工作者和普通公民的發聲。


2000年,一個名為「一天」(A Day)的泰國本土媒體應運而生, 它最初是一份免費報紙,而且非常成功, 後來又衍生出多份時尚生活雜誌, 並在2016年創辦一個名為The Momentum的網站。不過,網站後來因為內部發生糾紛而分拆, 其中部分人在當地商人的支持下, 又創辦了The Standard。這是一個針對千禧族年輕人的古怪新聞網站, 後來還衍生出流行音樂,商業和網上在線活動的平台, 並且此非常受歡迎。而在The Momentum繼續發展之際,曾任職A Day,並在The Standard也短暫工作過的一名記者又創立了另一家名為The Cloud的媒體平台。此外,泰國還有許多其它的網絡媒體平台,其中包括自詡為Vice泰國版The Matter等。而與這些獨立網絡媒體相抗衡的是精英把控的廣播電視業,他們仍然統領媒體市場,而傳統報業也紛紛發展網絡媒體。至於反對票,儘管受到許多法律限制,但仍能持續發聲,而且也使泰國的網絡空間變得多元化。

 

柬埔寨網媒活躍度較高

 

柬埔寨是一個只有1650萬人口的國家,雖然當地媒體受到了相對更多的限制,但該國的媒體業仍相當活躍。長期擔任總理 (1985年以來的洪森所領導的政府及執政的柬埔寨人民黨,解散了該國唯一有實力的反對派組織,不容忍任何批評聲音。但是,該國在1990年代的民主開放,營造了一個容納不同聲音報紙共存的環境,雖然其中許多報紙都是有明顯政治傾向和動機的。在數字時代,這種情況也持續存在,柬埔寨擁有大量的網絡新聞網站,其中最突出的是Fresh News,一個已成為洪森總理非正式喉舌的私人媒體平台。

 

柬埔寨的媒體業也吸引了投資者的興趣。電視仍然最有影響力,而電視台也掌握在政府及其盟友和商業夥伴手中,其中包括本地商業大亨。在個別情況下,當地的小投資者將資金投入獨立網絡媒體,另外也有一些金額較大的投資。一家本地風險投資公司就投資了控制經營年輕人生活時尚資訊網站SabayKhmerload的母公司,但這兩項投資均不直接涉及其媒體業務。不過,這兩家網站本身已有投資者,前者來自泰國本地一家電信公司,而後者來自美國風險投資公司500 Startups

 

越南網媒吸引不少外來投資

 

越南可能算是一個共產主義國家,但其經濟發展則奉行自由市場模式。越南擁有數百個服務於不同人群的媒體,且長期以來都是黨和政府的一部分,但正如在中國一樣,越南大多數媒體都被迫走向商業化。越南採取與北方鄰國不同的做法是,並不屏蔽西方媒體和技術平台,也沒有正式建立內容審查機制,反而依靠國家自身的說服力,或在某些嚴重情況下運用嚴厲法律採取行動的方式。這意味著該國擁有極為活躍的博客氛圍,但這並非可以賺錢的地方。

 

如果說越南的媒體控制政策與中國的政策有所不同的話,它在商業領域則效仿中國的模式,開始成為國際企業家投資的熱點,並建立自己的現代技術平台。在大財團手中,網絡媒體平台已成為成為大生意,而這些大生意顯然是要與政府機構合作才行。VnExpress是一家越南語和英語新聞網站,並在2018年聲稱擁有了4億用戶,該網站由FPT Group2001年成立。FPT集團最初從事食品加工技術,但後來發展成為一家主要的電信和計算機技術企業。電子信息分銷商 EPI Vietnam Technologies則於2006年推出了新聞門戶網站Bao Moi,該公司得到了一家美國風險投資公司在越南當地的分支機構IDG Ventures Vietnam的投資。同時,最初從事遊戲業務的私人公司VNG(最初稱為Vinagame),也吸引了IDGVV以及日本投資者和中國騰訊集團的投資,並於2008年成立了活躍的網絡平台Zing News。現在,它聲稱是該國最大的在線報紙,並且是Zing品牌旗下吸引年輕人的媒體之一。還有一些私人媒體公司,例如Le Group,該公司出版了一系列時尚生活雜誌。商業和政府的結合為越南的網絡媒體帶來良好的市場,而社交媒體和博客儘管為獨立的聲音提供了空間,卻通常並不是一門好生意。

 

老撾營銷企業創建獨立網媒

 

老撾與其緊密的盟友越南和中國一樣,擁有典型共產主義式的媒體體系,但迄今尚未走向商業化。當地提供生活時尚內容的私營網絡媒體最初出現於2000年,主要由市場營銷公司所創立。當Facebook2007年進入老撾市場時,吸引了大批老撾用戶,因為它為更多的網絡媒體提供了機會,可以在該平台上發送內容。老撾政府一方面通過立法來加強對媒體的控制,但同時也允許對私人媒體進行投資。2013年,政府官員掩蓋一次致命的飛機失事,為新媒體提供了另一個良機:一些媒體填補了媒體的真空狀態,並公開了有關事件的事情從而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其中最成功的就是 Tholakhong (揚聲器),這是一個新聞與營銷混合的社群媒體平台,據稱如今該國有一半的網絡用戶都在瀏覽其內容。而其他一些媒體平台在新聞和時尚生活內容上都做得不錯,其中一些來自同一背景,而另外一些人則是由營銷機構建立的,其中大多數平台都是通過臉書快速閱讀文章(Facebook Instant Articles)來獲利。而他們之所以能夠生存,是因為與政府達成了交換條件。老撾官方媒體很難自行把政府宣傳的內容發送出去,因此會將這些宣傳內容交給私人網絡平台進行發布,從而是有關內容到達受眾,同時也保證了新的數字媒體平台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內容供應來補充本身製作的內容。老撾的人口只有700多萬人,是一個很小的市場,媒體盈利能力不高,媒體市場卻異常活躍。

 

菲律賓獨立媒體前景不佳

 

在菲律賓,與當地黨派有關聯的精英家族一直以來都是通過商業模式經營媒體的,但該國也有實力很強的非牟利、公民社會型的媒體機構。由於主流媒體根深蒂固的市場主導地位以及它們的在數字化升級,菲律賓獨立的商業網絡平台在爭取受眾方面面臨著巨大的困難。除此之外,從2016年開始上台掌權的總統羅德里戈·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也通過Facebook與公眾直接接觸,並以此傳播假新聞,以及針對他的政敵。該國反對派擁有一系列非營利性的網絡媒體平臺,以及唯一一個成功的商業新聞網站Rappler,該網站曾批評總統在其發起的打擊罪案行動中,未經審判就殺害了那些被認為是吸毒者的人。Rappler及其創始人Maria Ressa因此被指控多項罪名。此類非營利性媒體多依靠特別撥款和捐款生存,正因為如此,菲律賓的獨立網絡媒體的發展前景不佳。

 

緬甸政局變化使獨立網媒步向低潮

 

長期處於軍事統治和嚴格審查制度下的緬甸,從2000年代初開始建立自己的商業媒體業。2012年,緬甸政府結束了媒體審查制度,使一批曾流亡海外的紙媒和廣電媒體得以重返該國。這些媒體也加入了市場爭奪戰,而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新老媒體在新聞報道方面遇到困難,原因是,長期以來新聞報道這一市場一直是政府與其商業夥伴共同經營、並收取補貼的官方報紙和廣播電視台控制的領域。緬甸在數碼網絡發展相當遲緩,在2014年前,該國的用戶上網費用仍然非常昂貴,但此後緬甸網絡發展迅速起飛,而且Facebook也隨即成為最受歡迎的網絡平台。2015年,反對黨全國民主聯盟在其受歡迎的領導人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的帶領下,在大選中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並承諾在緬甸建立自由媒體市場。緬甸的獨立媒體長期以來都依賴於國際資金,因此也希望在新環境下走向商業化。

 

但是,儘管一些非常有價值的媒體平台已經發展起來了,例如以深度新聞為主的周刊《前綫》(Frontier)等,但許多傳統媒體也紛紛進軍網絡,使競爭更趨白熱化。與此同時,官方媒體的實力不但沒有減退,反而繼續領取政府補貼。因此,只有少數媒體在網絡媒體市場上有利可圖。而隨著202121日發生軍事政變,軍人推翻了再度當選的民盟政府,並使用武力鎮壓公眾抗議活動,同時逮捕記者並試圖關閉新聞網站,許多媒體人的希望也隨之幻滅。

  


(作者簡介:Judith Clarke 是《大中華地區和東南亞的創業新聞學》一書的作者,該書預計在今年稍後時候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