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内地陸續出現一些非官方的事實查核平台,其中包括資深傳媒人魏星在上海創辦的「有據」。爲此,本刊特別邀請魏星分享他創辦這一平台的經歷。
「近3000華人放棄美國國籍,花重金也要回中國。」
「中糧集團出手,不放孟晚舟就不買加拿大大豆。」
「美國衛生部⻓訪台,承認台灣為主權獨立國家。」
「世衛組織不建議接種莫德納(Moderna)疫苗。」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竟是中國人,父親當過土匪。」
......
這些是過去一年在內地流傳的部分「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新聞,它們來自微信群、朋友圈、微博、今日頭條等各大社交媒體和資訊平台,獲得了極高的閱讀、轉發與評論。
然而經過或簡單或複雜的核查,它們都是假的。 「有據」誕生於2020年3月,是內地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不隸屬於媒體、大學、NGO等機構的獨立核查項目。
對象
我們核查的對象集中在國際新聞,首先是為了規避審查風險。因為項目在內地運作,如果過多聚焦國內新聞,可能很快就會被官方注意到,進而可能導致不必要的麻煩。
另外,中國內地的公開信息太少,有公信力的媒體也不多,可資利用的核查資源不充分。
有關選題主要源於微信、微博、今日頭條、抖音、快手、百度、知乎、豆瓣、 B站、網易等內地社交媒體、視頻網站、新聞網站。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YouTube等平台上的中文國際新聞不是我們的核查對象——絕大部分中國人根本無法接觸到。
微信為首的平台大量湧現虛假國際新聞大致起源於五六年前。一方面是因為 2016年的美國大選,特朗普在競選和隨後執政過程中的一些說法、「匿名者Q」 等陰謀論社區的說法也都傳到了中文世界;另一方面,由於競爭日益激烈,內地的社交媒體平台開始為內容生產者提供慷慨的流量補貼和廣告分成。也就意味着,如果內容能火,收益相當好。
同時,互聯網防火長城非常堅固,讓登陸境外的網站異常困難。即使勉強可以連接上,蝸牛般的速度也讓人望而生畏。語言也是一個障礙,很少有中國人能直接閱讀英文,更遑論其他語種。即使有些人能閱讀外語,但是閱讀外語的效率有限,所以寧願選擇閱讀母語內容。這些信息不對稱給了炮制假新聞者可乘之機。
過去幾年尤其是2020年,由於種種內外原因,「中國必然崛起、美國和西方必然衰落」的這種論調逐漸在內地網民中佔據上風。因此,只要符合這種潛台詞, 不管內容是真是假,既可以收獲流量,也非常安全。
模式
由於有官方對所謂資質問題的嚴格監管,「有據」無法成立一個有形的機構,比如登記為NGO或者注冊公司等,沒有外來資金,也沒有運作實體。目前,「有據」是基於志願原則建設的開放的網絡協作項目,主要連接三方——大學、媒體和媒體人、社交媒體平台。
事實核查從年輕人做起,提高媒介素養也要從年輕一代開始,要讓他們懂得分辨不同來源的信息。我們首先發動了中國一些大學的新聞學院的學生,對他們進行培訓,這些學生將來會承擔為公眾提供信息的重任。同時,這一代大學生生來就熟悉互聯網,外語水平也很高,有很好的基礎。目前已經有100多人以不同形式加入過「有據」項目。
「有據」也跟一些市場化媒體建立了合作關係,比如澎湃新聞,我們的核查結果會在媒體上發表。同時,也邀請了一批資深的報道國際新聞的記者和編輯加入, 成立了質量審定委員會,確保事實核查的質量。在核查的標準和規範方面,我們參考、借鑒了國際時事實查核聯盟(IFCN)以及台灣、香港同行的標準和實踐。
我們還與內地部分社交媒體平台建立了合作關係,他們會提供一些熱門的疑似不實信息讓我們核查,結果也會在平台上分發。
實踐
從2020年3月至今,項目產出了200逾篇核查內容,主要涉及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新冠疫情和疫苗、「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等,也契合了2020年至今中文世界關注的主要國際熱點話題。其中,涉及美國的虛假信息最多,這與美國本身的影響力以及中國對美國的關注度密切相關。
其中,有些虛假信息本身就來源於英語世界,內地流傳的其實就是翻譯版本, 比較突出的例子是美國大選相關的話題。其基本傳播鏈條是:英語不實內容出現後,熟悉英文的部分海外中文用戶會將其第一時間翻譯成中文,這些內容一般先在中文推特圈或者YouTube上傳播,然後幾乎與此同時,相關內容會進入內地的微信、微博等簡體中文世界。
此外還有一些是內地「原創」的虛假信息,在英文世界裡並沒有類似內容流傳。 如:「美國衛生部⻓訪台,承認台灣為主權獨立國家」、「微軟更新服務免責協議,做好斷供中國準備」、「拜登提名的國務卿布林肯8月曾來北京談判」、「CIA 特工聲稱北京新冠疫情是要達到戰略平衡」、「美國國會通過決議,限制特朗普對台海動武」、「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被剪掉腳鐐無罪釋放」、「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竟是中國人,父親當過土匪」、「中糧集團出手,不放孟晚舟就不買加拿大大豆」、「近3000華人放棄美國國籍,花重金也要回中國」、「中國宣布與俄羅斯再簽4300億英鎊石油大單」、「雙邊衝突後,中國要援助印度5000萬噸大米」等等。
總體而言,虛假內容存在的形式以文字類文章為主,但也包括截圖、小視頻、微信聊天實錄(尤見於各類微信群)等。其中,相當一部分虛假內容的技術含量很低,只要稍微看一下英文原文,就可以知道它完全是錯誤翻譯或者曲解。
但還有一種更精致的虛假信息,往往翻譯了很多不同來源的外媒內容,加了很多截圖,內容有部分是真實的,但也有虛假或者片面、誇張的東西,最終得出一個誤導性的結論,迷惑性也更強。
挑戰
「有據」用社會化分工的模式進行事實核查,有其優勢——靈活、人多力量大, 但是缺點也很明顯,主要是面臨效率方面的問題,因為所有參與者都是利用業餘時間參與,所以在遇到時效性很強的核查選題時,可能會出現無人應答的極端狀態。同時,流動性比較大,對於新人的訓練成本也比較高。
還有一個⻓久以來的難題,所有的事實核查都是「衝擊-反應」模式,假消息先流傳,然後針對它做出反應,希望核查的結果能夠再傳播出去,但這樣的傳播力跟虛假信息相比極其有限。被動核查往好了說只能治標,而幾乎不可能治本。
而且,虛假信息往往「功力深厚」,它的語言總是簡潔的,形式總是活潑的,很有煽動力和傳播力。而事實核查的文章,不得不擺出一副「理性、中立、客觀」 的樣子,引述來源、證據、圖表、數字、法條等。在簡體中文目前的傳播語境下,既不討好,也不討巧。核查內容與樂於接收虛假信息的人幾乎生活在平行空間裡,彼此的信息消費來源截然不同。而且,在內地語境下,「美國主流媒體」、「西方媒體」早已被污名化,很多網民已經不再將其視為可靠的信源,而是 更傾向於相信所謂「小道消息」,進而會對事實核查的內容提出質疑。
大家都公認,提高媒介素養顯然是更重要的話題,但是在內地的媒體環境——缺乏有公信力和競爭性的媒體——和低質信息質量背景下,談何媒介素養的訓練與提高?與此同時,相比它們的國外同行,中國的社交媒體巨頭在應對虛假信息方面面臨的公眾壓力並不大。為了讓用戶更長時間停留在它們的平台上,涉及國外的不實內容和信息是一個很「安全」的選擇,算法的加持讓這種相互依賴關係更加穩固。那些能吸引人拉動流量的內容,尤其是涉及到國際的內容,即便是假的,平台並沒有濃厚的興趣、強烈的動機去清理。
中國社交媒體平台針對虛假信息的處理缺乏清晰、透明的標准和規則。有些內容很快被刪除了,但有些更極端的虛假內容卻一直存在。有些虛假信息獲得了極高的流量,但對它們的核查文章卻連成功發表都無法做到。這些平台並不情願與所謂「師出無名」的第三方核查機構合作,它們的首選合作對象是政府部門、官方媒體、醫療機構、大學等。
未來
現在華語世界的事實核查已經邁出第一步,但相對來說還比較分散,而且不同地區如內地、台灣、香港、海外面臨的實際運作環境均有所不同。
「有據」希望可以和志同道合的華語事實核查實踐者、研究者和傳播者一起,搭建華語事實核查數據庫,發起一個華語事實核查的共同體——一個純粹的公共物品,沒有排他性和競爭性,分享實踐經驗,加深能力建設,一起為提高華語世界信息質量貢獻力量。
(作者簡介:魏星,中國獨立事實查核項目「有據」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