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報道日本前首相安倍遇刺事件

作者:舛友雄大

如何報道日本前首相安倍遇刺事件

新聞實踐

2023-03-21 15:50

一般來說,我寫稿時的目標讀者為中國以及海外華人,年齡較大而付費尋找洞察的精英群體,其中包括投資者和知識分子。

當天(7月8日)上午,我看到安倍遇刺的信息。第一反應是要不要去現場,或可以留在東京。如果安倍只是輕傷或重傷,那麼這則信息的歷史意義相對小,所以或許可以在東京寫稿。但看到各個快訊,其中包括他處於“心肺停止”狀態,我認為他可能會馬上死亡,因此毫無猶豫地決定坐新干線一路向西。

第二個判斷是在抵達京都站後轉乘當地火車時作出的。是要麼去安倍遇刺現場,還是直接去更遠的、安倍已被送到的醫院。我在車上認識的、屬於同一家國際媒體的記者們認為,如今新聞焦點已從現場轉到醫院,尤其是因為安倍夫人昭惠正在前往醫院。我卻認為,在自己一個人在現場的情況下,必須先去現場。我當時認為,一定要詳細描述事發地點的情況。如果我先去醫院,可能在那裡要等很久,那麼很有可能我再沒時間回到現場。

我的報道角度從一開始很清楚的。我只有一個人,首要任務是如何寫出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差別化才是關鍵。我們處於信息爆發的時代,那一天,國內外媒體一一更新有關安倍遇刺的最新動態。我寫稿子,可以從我個人角度出發。為滿足此條件,從我自己公寓出發的那一刻,我記錄了我目睹的一切,也寫下來我自己時時刻刻的感受。我在前往東京站的地鐵上打開筆記本寫到,“許多乘客在刷手機看新聞”。每條筆記必須寫出時間點。

我當天晚間參加了安倍被送到的醫院舉行的記者會。因為很多媒體在直播,全世界都知道,院長和急救醫生說了什麼。但在現場的我卻可以記錄,為什麼記者會比原來計劃晚十分鐘左右才開始。其實,這是因為,太多記者在現場,而且醫院突然開記者會需要准備。這種細節,如果能在稿子裡反映出,效果好,得以暗示事態的急迫性。

另外,我這篇稿子是遇刺第二天刊登的。除了現場情況以外,我致力於寫出這次事件的歷史意義,以及對日本政治和社會可能會帶來的影響。在此方面,有幫助的是,當地紙媒的晨報。我第二天早上在便利店買了五個全國性報紙、地方報紙(京都新聞)乃至英文報紙(TheJapan Times)。

對於采訪對像,我只能說得采訪所有可采訪的人物。當天我在京都站采訪了貌似是公安部的官員;在遇刺現場采訪了看望槍擊地點而拍照的當地男子老人;在醫院附近還采訪了開車趕到醫院的安倍支持者。

最後,哪個現場都一樣,必須跟其他聚集的記者們聊天。我就這樣才知道了,NHK剛剛發快訊說安倍已去世,醫院記者會在哪裡開以及安倍昭惠最新位置等關鍵信息。



(作者簡介:舛友雄大是《財新》駐日本記者)